编者按:
\n书香中国,阅读之美。在重庆的山水画卷里,邀你打卡一路书香。
\n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将于2025年7月25日至28日在重庆举办,上游新闻走进“巴渝书市”,探访重庆新兴的特色书店、阅读社群等,推出《对话“阅读主理人”》系列报道。
\n“阅读主理人”是近年来图书行业新兴的职业角色,主要指在读书会、阅读社群等场景中负责内容策划、活动组织及社群运营的专业人员,通过深度解读作品、设计互动活动来推动阅读社交化。
\n首期,上游新闻对话刀锋书酒馆创始人、主理人江凌,以及联合创始人罗唤军。从喵儿石到解放碑,再到万象城,听他们解码“刀锋为何经历两次闭店、三易其址,仍然要办书店”,当下“书店+”的模式如何成为新玩法?
\n“刀锋”万象城店,门口摆着全国书博会的标识。
\n步入重庆万象城的刀锋书酒馆,门口三本并排陈列的书籍引人注目——《重逢》《另一个,同一个》《刀锋》,熟悉这家店的老顾客们会心一笑,这是创始人、主理人江凌埋下的“书名梗”。
\n步入刀锋书酒馆万象城店,入口处书本的陈列,藏着创始人、主理人江凌的“书名梗”。
\n在重庆特色书店版图中,刀锋书酒馆是“书圈”不少人熟悉的名字。
\n2016年,刀锋在喵儿石文创园区营业,成为山城文艺青年的新据点,后因经营问题闭店迁至解放碑商圈,独特的“书店+酒馆+食堂+咖啡+会议活动”的功能组合,再次成为文艺活动偏爱之地。然而,因为续约问题无法与业主方达成一致,刀锋经历第二次闭店。
\n2025年5月,“刀锋3.0版本”在万象城重启,刀锋书酒馆也迈入了扎根重庆的第九个年头。
\n“刀锋”万象城店
\n九年间,刀锋书酒馆一直将书和文化摆在首位。用联合创始人罗唤军的话来说,“有趣的灵魂终将在刀锋相遇!刀锋希望创造一个文化空间,希望热爱阅读的人能在这里找到同频共振的人,让读者在阅读这条路上找到力量、走得更远。”
\n经历两次闭店完成蜕变
\n仍然坚持刀锋的“态度”
\n周五的下午,上游新闻记者走进刀锋书酒馆,咖啡醇香漫溢,三三两两的读书人窝在角落里,翻书声沙沙地往耳朵里钻。主理人江凌和老罗坐在角落的皮质沙发里,向记者讲述刀锋如何在“闭店”与“重启”间,完成一次又一次蜕变。
\n刀锋书酒馆联合创始人罗唤军(老罗),空闲时喜欢在店里看书。
\n刀锋书酒馆,名字灵感源自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刀锋》。
\n2016年,江凌在重庆喵儿石文创园区创办了“刀锋1.0”,当时,整个书店由他一人打理,从选书到经营事事亲力亲为。
\n“刀锋”喵儿石店 受访者供图
\n许多老顾客记得,最初的刀锋如同其名般个性鲜明:店内少见畅销书,每本上架的书都经江凌精心挑选、排序,有不少仅供借阅的绝版书,概不对外销售。如果见到有人进店只顾拍照却冷落书本,他甚至会请其离开。
\n独特的刀锋,吸引了一批志趣相投的读者,但运营3年后却陷入困境。“当时不想让书店退居城市角落勉强生存,我更想让刀锋在这个时代好好活下去。”此时,长期密切关注文化领域动态的老罗,也将目光投向了刀锋,并发出合作邀请。
\n2019年,刀锋书酒馆在解放碑商圈重启,近500平方米的经营空间由知名设计师王亥操刀设计。解放碑店隐于闹市中,有一扇窗能看到罗汉寺,将山城的烟火气与文艺范调和得恰到好处。江凌、老罗和很多书友最爱的角落之一,是店内一面名为“寂寞之书”的书墙,陈列着自开业以来从未卖出过的书籍,成为不少书迷津津乐道的小细节。
\n“刀锋”解放碑店 受访者供图
\n当时,刀锋书酒馆实现“书店+酒馆+咖啡+食堂+会议活动+展览空间”的功能组合,概念和模式的创新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在江凌的记忆里,当时,餐饮区占比很小,但却贡献了店内大部分销售额,餐饮的盈利与卖书的盈利占比为8:2。“当时行业内的人都说,作为一间书店能盈利,就已经打败市场上90%的店。”江凌回忆,那时办一场读书会费钱费时,但遇到好的书和作家,依然会自掏腰包邀请对方,“其实作为书店而言,商业和盈利一直都是重要的部分。”
\n老罗和另一位合伙人老胡,则一直支持江凌,江凌对品牌的保护与坚持,也保留了刀锋书酒馆的态度。
\n但告别总是猝不及防。2025年,因续约问题解放碑店未来无法继续经营,江凌发布闭店公告,无数书迷哗然。
\n拥抱商业的“刀锋3.0”
\n挖掘“书店+”更多玩法
\n刀锋的故事,并未就此落幕。
\n“从第一次喵儿石,第二次解放碑,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非常不容易。但发现重庆有太多书迷在默默支撑我们,如果放弃,就辜负了这座城市对我们的期待。”老罗说,但凡你觉得刀锋还有一线生机,你依然会把它维持下去。
\n尽管经历过两次闭店,刀锋的文化影响力却在持续发酵——多家商场向这个文化IP递出橄榄枝。
\n2025年5月,“刀锋3.0版本”——刀锋书酒馆×日时夜影在万象城顶楼户外平台第三次开启。新店有很多解放碑店的影子,书店的选品依然独树一帜,绝版书只卖不售依然存在。
\n新店依然保存了“刀锋”绝版书只阅不售的设计
\n如今的刀锋书酒馆×日时夜影,更注重场景创新:一楼餐饮区与二楼书店通过旋转楼梯自然衔接,读者既能享受咖啡香伴读的沉浸体验,又能参与文学沙龙、作家签售会等活动。这个700平方米的复合空间里,本土餐饮品牌日时夜影负责餐饮运营,江凌和老罗则专注文化内容打造和运营,团队分工更加垂直专业。
\n江凌坦言,将个人与品牌剥离是个艰难的过程。“过去,你作为一家书店,你的表达很重要,但你的商业同样重要,我们一直在市场与品牌的自我表达中做平衡。”在江凌看来,如今,不能通过每天在店里卖掉一杯咖啡、一本书来赚钱,要让商业回归商业,自己则更专注去实现文化品牌的转化和输出。
\n“刀锋”万象城店
\n曾经让江凌排斥的“网红书店”标签,如今也成了传播文化的载体。“我们不刻意制造打卡点,但若有人真心喜欢某个角落的设计,这样的流量我们欢迎,也希望将这部分人也留下来,喜欢书,爱上书。”江凌说。
\n这种转变背后,是刀锋在商业与理想间寻找平衡点。
\n“我们从来都不是一家纯粹的书店,一开始刀锋就是‘书店+’的概念,让我们消费者更容易走进来,我们是一个非常友好的沉浸式阅读的空间。”老罗也说,书和阅读是精神层面的消费,要挖掘更多形成营收的可能性,跟书店匹配的餐饮、活动,成为重要的营收条件,才能让读者拥有更舒适的阅读,这是未来很重要的趋势。
\n“刀锋”万象城店内,读者正在翻阅图书。
\n全国书博会启幕在即,老罗也表示,希望借助书博会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重庆还有这样一群为文化坚守的人,他希望,当读者走进刀锋,能在书页翻动间找到同频共振的书友,能在深度阅读里获得精神疗愈,让你在阅读这条路上找到力量、走得更远。
\n“未来,我更多可能会去做书店的文化品牌内核的事,让刀锋的品牌文化能够实现转化。”江凌说,以前开店时的纯粹,像是逃离到世界的边缘角落做自己的事,现在的纯粹是事情本身更加垂直,更像是重新回到社会,试图在社会中发出声音,希望这种文化传播方式被更多的人听到,这个声音来自刀锋。
\n记者:谭旭 实习生 宋思宇
\n摄影:张锦旗 任君
\n设计:朱艳春
\n剪辑:黄燕星
\n审核:蒋艳 孙琼英 张永波
\n监制:阮鹏程 张斯瑜
\n出品人:陈旭广瑞网
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