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消息鹏配资,7月,英伟达CEO黄仁勋今年第三次来到中国大陆。
\n这几天,他先是穿着标志性的皮衣,与小米CEO雷军拍了合影。而后又奔赴此次行程的重头戏——7月16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
\n黄仁勋(右)与雷军合影。
\n皮衣是黄仁勋最出名的“标配”,曾被调侃“永远不脱”。但在链博会上,他一改往日形象,换上唐装步入会场,瞬间吸引了全场目光。
\n演讲中,他形容中国的AI市场“充满活力”,还提到全球有超过50%的AI研究人员在中国,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AI的“奇迹”。
\n黄仁勋穿着唐装参加链博会。
\n此外,黄仁勋还带来了一个消息。7月15日,美国已批准英伟达对华销售H20芯片。
\nH20芯片是英伟达为规避美国多次的芯片出口管制,专门为中国定制的“特供版”AI加速器。
\n三个月前,美国政府宣布无限期禁止H20芯片出口中国,令英伟达损失不小。根据英伟达的报告,中国是英伟达的第四大销售额市场。
\n如今禁令解除,这位芯片大佬得以再次拥抱他十分看重的中国市场。
\n“我们卖不卖芯片,中国AI都会自己发展”
\n半年多前,黄仁勋低调来到中国大陆,出席了英伟达年会。社交媒体流传的照片中,他在台上扭起了秧歌,还体验了华为的三折叠屏手机。
\n扭秧歌的黄仁勋。(视频截图)
\n看似轻松的活动背后,黄仁勋实则重任在肩。当时,美国进一步升级了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管制,英伟达的旗舰AI芯片H100被禁,黄仁勋计划用“特供版”H20芯片绕开监管、打开中国市场。
\n然而,“特供版”芯片仅卖了三个月就等来了美国政府的禁令。英伟达两个季度损失了135亿美元(1美元约合7.17元人民币)。
\n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芯片,背后是全球AI产业激烈竞争的大背景。
\n今年1月,深度求索公司的AI大模型DeepSeek—V3横空出世,不仅性能卓越,训练成本仅560万美元,远低于美国科技巨头的平均成本,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n见识到中国AI的实力后鹏配资,美国试图通过限制芯片出口,加强对中国AI技术的遏制。
\n随着禁令的出台,黄仁勋开始在中美之间频繁奔走,反对限制对华芯片出口。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庞大市场对英伟达至关重要,他自然不愿轻易放弃;另一方面,是他看到中国AI的强大实力后,认为很难限制得住。
\n黄仁勋直言:“任何想出这步棋,认为禁止H20芯片出口就能阻止中国发展AI的人,都是非常无知的。”他还向美国政府指出,不断升级的出口管制政策不仅没能限制住中国AI,反而促使中国加速本土芯片的研发。
\n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约有10家以上的公司在研发GPU(显卡芯片),中国产品在价格和性能上都具有竞争力。”
\n对于中国AI的发展情况,黄仁勋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在AI领域的表现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卖不卖芯片,中国的AI都会自己发展。”
\n“30岁要成为CEO”
\n祖籍浙江的黄仁勋,196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南市。他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是小学老师,家中还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哥哥。
\n黄仁勋(右)与父母。
\n9岁那年,黄仁勋和哥哥被父母送到美国华盛顿州的亲戚家,后来又转至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学校读书。这所学校主要致力于“改造”所谓的“问题学生”,性质上类似于少年教养院。
\n当时的黄仁勋留着长发、身材矮小,英语带着浓重的亚洲口音。他被同学叫“中国佬(白人对华人的歧视性称呼)”,还被分配清洗全校的宿舍厕所。
\n对于那段日子,黄仁勋曾这样描述:“我可能是唯一不带刀上学的男孩。”但客观上,这段经历也培养了他的顽强和韧性,“你只能坚强起来,继续前进”。
\n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几年,直到黄仁勋的父母移居到美国俄勒冈州,他和哥哥也随之搬去,才算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n16岁高中毕业后,黄仁勋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主修电气工程专业。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处理,也邂逅了心仪的女孩——罗瑞·米尔斯。
\n当时电气工程系有250名学生,女生仅有3人。米尔斯比黄仁勋大两岁,两人常一起搭档做实验。为了追求米尔斯,黄仁勋总在周末约她一起做作业。
\n黄仁勋与妻子。
\n有一次,米尔斯问他:“你以后想做什么?”黄仁勋回答:“我30岁要成为一家公司的CEO。”
\n后来,他鼓起勇气邀请米尔斯约会,她欣然应允,并最终嫁给了他。两人相伴至今,育有一儿一女。米尔斯后来表示,正是黄仁勋当年立志成为CEO,她才对他另眼相看。
\n1993年2月17日,黄仁勋在自己30岁生日这天,实现了当年的理想,成为了一家公司的CEO。
\n那一天,黄仁勋与在硅谷结识的两位伙伴,在圣何塞郊外的一家连锁餐厅会面。他们一边享用晚餐,一边用4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创立了英伟达。
\n为了“一夜成功”,花了数年时间
\n在创立英伟达之前,黄仁勋已在硅谷工作了10年。他不仅担任过工程师,还在一家芯片公司的销售部工作过。
\n这段销售经历,被他视为“最佳职业选择之一”。因为在销售部,他学会了如何将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结合,“消费者只关心你的产品设计对他有什么好处”。
\n英伟达初创时期的黄仁勋。
\n对市场和行业的敏锐洞察力,是黄仁勋后来带领英伟达走过坎坷、迎来爆发期的关键因素。
\n初创时期的英伟达并不显眼,甚至几度陷入生死边缘。1997年,英伟达背水一战,推出了支持高分辨率图形显示的RIVA128芯片。这款产品上市仅四个月,销量就突破了100万片,一举扭转了公司的颓势。
\n此后,英伟达在图形芯片市场崭露头角,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1999年,英伟达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n同年,英伟达发布了首款GPU产品GeForce256;两年后又推出可编程的GPU产品GeForce3。这一产品使得科学计算能够借助GPU完成,为AI模型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n2006年,英伟达推出CUDA平台,允许用户利用GPU运行自定义软件,超越了图形处理的传统范畴。起初,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并不看好这个平台,但黄仁勋力排众议,坚持投入研发。随后的十年里,英伟达在CUDA上的投入接近120亿美元。
\n在那个AI还停留在理论研讨的时代里,这一决策显得尤为超前。2012年,两名学生利用CUDA平台和英伟达GPU开发了一个AI深度学习模型,证明GPU的训练速度远超传统CPU(中央处理器)。这一突破性进展为AI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
\n当时没有人想到,游戏显卡能拿来跑(“执行”之意)AI深度学习模型。英伟达借此搭上了AI革命的快车,从“显卡厂商”成功转型为“AI基础设施提供商”。
\n2022年,随着ChatGPT的问世,全球对AI算力的需求急剧增长。英伟达的GPU瞬间成为科技巨头竞相争抢的“新石油”。同年,英伟达的股价暴涨239%,创下了历史最大年度涨幅。
\n黄仁勋此前力排众议、大笔投入构建的CUDA平台,如今已成为英伟达最强大的“护城河”之一。目前,全球90%的AI研究和开发都基于CUDA平台进行。开发者一旦习惯了CUDA生态,就很难再迁移到其他平台,这使得英伟达在AI时代占据了先机。
\n对此,黄仁勋曾说:“人们往往认为成功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其实我们花了数年时间。”
\n随着AI的爆发式发展,英伟达市值在上周突破了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黄仁勋的净资产也增至1436亿美元,在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七。
\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黄仁勋说:“我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做过最低市值公司CEO,也做过最高市值公司CEO的人。”
\n英伟达曾经面临低谷,市值接近于零。最艰难的时侯,黄仁勋不得不裁掉一半员工。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也成了非正式的公司格言:“我们距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熬过寒冬,又继续前进的他,也终于等来了逆袭时刻。
\n原标题:从扫厕所到打造全球最贵公司鹏配资,别只盯着他的皮衣和唐装
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