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美通美股票配资
跨越山海的教育长歌
——河北省教育援疆工作纪实
今年6月底,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河北师范大学与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巴音学院”)联办“应用型本科试点班”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巴音学院的广场上举行。
“两年前,专接本政策如同一道曙光,驱散了我心中的迷茫。手捧河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优秀毕业生代表巴合达尔·阿南的话,拨动了在场的134名同届毕业生的心弦,也让许多前来观礼的师生悄然湿了眼眶。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这张来之不易的本科文凭,不只是一纸学历证书,更是一张通往更广阔世界、改变自身命运的入场券。
故事的起点在2016年。为了提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本科层次人才供给能力,破解当地高职学生学历提升的瓶颈,河北师范大学与巴音学院开启了联办本科的创新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十年间,734名新疆学子通过这条“空中走廊”,成功取得了本科学历,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
从悠悠太行到巍巍天山,从渤海之滨到西海之畔,一批批河北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与智慧,谱写了一曲跨越山海的教育长歌。
组团托管:奏响燕赵援疆“最强音”
河北教育援疆的故事温暖而动人,而援疆模式的不断创新,更让这份跨越千里的帮扶力量愈发强劲。
自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河北便在全国率先探索“组团式援疆”,将“撒芝麻盐”式的“单兵作战”,升级为体系推进的“集团攻坚”。无论是省教育厅统筹规划的“组团清单”,还是涵盖各阶段教育的“全链条支援”,抑或高校、中学名校集群式输出的“智囊团”,无一不凸显着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办大事的燕赵智慧。一批批援疆教师组成一支支携带着课程体系、管理经验、教研模式的“教育兵团”,与当地教师结成“成长共同体”,将优质资源转化为本土化的教学能力,在天山脚下筑起稳固的育人长城。
硬件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河北省委、省政府深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将教育援疆视为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工程。2023年以来,河北省在教育援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美通美股票配资,累计投入1.337亿元,重点实施11个教育援疆基础建设项目,以硬件升级不断改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受援地的办学条件。
河北援疆人深知,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比“大楼”更重要的是“大师”。如何将河北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系统性地“带土移植”,成为新时代教育援疆面临的重大课题。于是,一场围绕“大师”培育的“组团托管”深度变革,势在必行。
2020年,新建成的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河北省援疆前指大胆创新,从全省知名学校中遴选了3位经验丰富的管理专家,分别担任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组建起核心管理团队。他们带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衡水中学学校管理的精髓。同时,一支由省内多所优质高中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也整建制进驻,合力探索实施学校、教务、班级“三位一体”的整体托管模式。
“与分散嵌入的顶岗教学相比,整体托管握指成拳,能更系统全面地发挥河北‘组团式’教育援疆的整体优势。”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党委书记李双梅一语道破了改革的关键。
事实证明,这次大胆尝试立竿见影。2023年,该校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在全州名列前茅。这所全新的学校,仅用了三年时间便一炮而红、声名鹊起。
2022年2月17日,《石家庄市教育局与库尔勒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库尔勒市第二十一中学协议书》签订,这所高标准新建校,从校长到核心骨干教师,全部由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选派,并由石家庄二中教育集团全面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和运营。
为了赶在秋季顺利开学,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副校长孙志强几乎没有多少时间与家人告别,便带领53名骨干教师飞抵库尔勒市,进驻学校。
在这里,“双师课堂”打破了时空壁垒,多媒体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这种“线上名师授课+线下实时辅导”的模式,将“1+1>2”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让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无缝对接。
在教师培养上,石家庄名师团定期“送教进疆”传经送宝,本地青年教师则分批赴石家庄二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浸入式”跟岗学习,从听课到授课,再到担任班主任,全方位汲取先进教学模式及管理经验。短短两年,通过线上集体备课、线下送教研讨,库尔勒二十一中迅速崛起,在全市联考中屡创佳绩,成为当地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名校”,创造了“低进高出、中进优出”的教育佳话。
对此,库尔勒市委常委、副市长牛云飞的评价既生动又精准:“‘组团托管’模式,让河北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库尔勒得以快速、精准地复制,大大提高了援疆效率。”
因地制宜:谱写百花齐放“协奏曲”美通美股票配资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群人点燃另一群人。”三度援疆的和静县高级中学副校长罗刚对此体会至深。
在巴音布鲁克牧区寄宿制学校的课堂上,罗刚没有拿起课本,而是晃了晃装满棒棒糖的书包,笑着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回答问题就能抽奖。”课堂变成了一场生动的故事会,学生们争相分享着家里的羊群、雪山下的篝火。他们每天的牧区生活,成了课堂上最鲜活的教材。
当罗刚看到当地教师也开始学着用“你真棒”代替“不许动”,当孩子们追着他们的车,一遍遍地喊着“老师,一定还要来”时,他更加坚信自己的教育理念:将河北的先进教育经验与新疆的本土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这,正是河北教育援疆的智慧所在。
在博湖,秦皇岛市选派的援疆教师与本地教师结成150余对师徒,通过“青蓝工程”和“命运共同体小组建设”激活本土师资,同时,借助“秦博云端教研平台”,实现了两地教师线上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将秦皇岛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输送至博湖;
在焉耆,廊坊市以“组团援疆+柔性引才+跟岗学习+优化办学+交流融合”的立体支援模式,全方位助力焉耆教育,廊坊师范学院不仅牵头组建京津冀专家团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更连续多年选派优秀大学生来焉耆实习支教。通过两地教育部门、学校之间的“手拉手”结对,高层互访、师生交流已成常态,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共建格局;
在和硕,为了向18名到张家口实训的和硕学子兑现承诺,来自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的国家级烹饪大师王红城,主动请缨援疆,他将张家口的培养模式与和硕的学情相结合,因材施教,不仅让烹饪专业成为学校的品牌,更带领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实现了零的突破。
…………
河北教育援疆人以精准滴灌,滋养着天山南北每一片教育土壤。一所又一所充满活力的新疆名校,正在燕赵力量的托举下不断崛起。
刚柔并济:淬炼一支“带不走”的师资劲旅
来自冀州中学的孙广智,在尉犁县第一中学任副校长。入职第一个月,他就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痛点提出了近40项改革措施。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夯实“一课三研”的集体教研模式,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发展规划,通过示范课、引领课、对比课、汇报课……织就一张无形的学习之网,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他组建的“衡水援疆名师团”利用周末奔赴且末、和硕等地义务送教,将河北名师的教育智慧送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学校的课堂上。
一个人的星火,如何汇聚成照亮整个巴州教育的燎原之光?制度化的顶层设计给出了答案。在巴州教育局的统筹推动下,“冀疆薪火”校长(教师)工作室应运而生。孙志强、薛明、孙广智等42名骨干援疆教师,与24名巴州本地优秀校长、教师深度捆绑,在常态化的交流交融中,将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真正沉淀下来,使工作室成为本土名师、名校长的孵化基地。
如果说长期的组团帮扶是以体系化的力量精耕细作,那么,灵活多样的柔性支援则如同精准滴灌,为受援地的特定需求注入了“及时雨”。
在博湖县,秦皇岛市援疆前指根据不同学校的需求,针对高考薄弱学科成立攻坚小组,先后选派51名骨干教师进行“精准滴灌”式帮扶。在焉耆,廊坊市援疆前指积极推进“小组团”柔性引才补齐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争取援疆资金60万元,立项实施3个“小组团”柔性教育援疆项目,先后选派22名教师对口支援多个紧缺学科。廊坊师范学院三年来组织专家团队6次进疆开展“送教入校”活动,培训教师8000余人次,协同攻关基础教育课题30项,指导当地教师获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还派出70余名学生赴焉耆实习、支教……他们用坚实的步履,使柔性援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5月18日,古丝路重镇轮台,全新的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开馆,维吾尔族讲解员古丽米热如数家珍地给参观者讲解着西域都护府的历史沿革。她的眼神里满是自信,这份自信,源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认同。
可谁能想到,仅仅几个月前,古丽米热还在和她的姐妹们,面对着一堆干巴巴的解说词大眼瞪小眼。当时,准备开馆的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面临一个难题:讲解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历史文化知识,难以承担深度讲解的重任。馆方“慕名”找到在轮台县第一中学任教的河北援疆教师董坤岳。
从此,除了繁重的教学工作,董坤岳的身影又出现在博物馆的培训课堂上。董坤岳将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脉络抽丝剥茧,为维吾尔族姑娘们清晰梳理出一条从轮台本土到新疆地方、再到中华文明的叙事线索。
“听了董老师的课,我们的解说词才真正有了深度和灵魂!”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馆长唐羽岚说。如今美通美股票配资,这些讲解员已能自信地站在游客面前,她们讲述的不仅是文物典故,更是中华民族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故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让新疆学子更真切地感受祖国的伟大,河北教育援疆团队积极搭建冀疆两地青少年交流的桥梁。由共青团河北省委与巴州团委联合组织的“石榴籽 祖国行”研学活动,便是一堂跨越山海的“行走的思政课”。来自巴州两所高校的50名师生代表开启了京冀研学之旅,他们走进清华大学,参观河北高校,与河北的同龄人开展文化艺术展演、红色研学实践。
与此同时,以“石榴籽”命名的各类研学活动在新疆各地蓬勃开展。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博物馆、历史遗迹、红色教育基地,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
如今,河北教育援疆的意义,早已超越单向援助,升华为冀疆两地人民双向奔赴、共筑梦想的深厚情谊。河北教育援疆工作者们正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条主线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赵明妍、李书卿、张海涛、左秀芳)
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